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人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把《论语》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论语》的确值得用心去品读、感悟,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真的是常读常新,如果能够把《论语》的点滴慢慢地渗透、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那么人生可能会更加优秀。
虽然《论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言片语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困难重重,说是举步维艰一点都不夸张。每每当我神情饱满地沉浸在《论语》的智慧中时,看到学生木然的表情、茫然的眼神、甚至昏昏欲睡的慵懒时,心就一点一点地冷却下去。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学生眼中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空洞,甚至可笑。面对学生的这种反应,一度信心受损,开始怀疑自己,于是请教同组老师,积极听课,找差距。同组老师依然风采依旧,我听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已游离于课堂之外,后面的学生非常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让他们学习这么枯燥、乏味的古文,现在生活中谁还会碰到古文,学习这些晦涩的东西似乎毫无意义,还不如学些现代散文、小说来得有效。给他分析学习古文的好处,古文所具有的优势,探讨,结果我们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谁也无法说服谁,他依然游离于课堂之外。其实换位思考,在我的中学时代似乎也对古文没有太多的热情,而且那时没有整本的古文选修,穿插学习,没有现在跋涉得这么艰辛,这样想着也就能够体会学生的苦痛了。
从上学期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到现在的《先秦诸子选读》,确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内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那能做的就是经历艰辛,让自己有所收获,否则真的就是太辜负这一段时光了,永远无法重回的时光。
在《论语》这一部分,我致力于把孔子思想中积极、先进的东西渗透给学生,想要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品质。《论语》这部分,只言片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且有的真的不好理解,自己都不够透彻,就很难使别人透彻明了。总想应该有所删减,但却很难取舍,觉得课本所选的内容似乎都应该给学生说到,要不然心里就不太踏实。但是这样繁杂的学习,一则一则,学生似乎消化不了多少,就更难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像挨着都读过了,却没有影响深刻的,或者合上书本脑中空空如也,更别说拓展了。针对这样的状况,少而精或许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教材所选内容如何取舍、组合、联系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毕竟学生面对是中国式高考,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顾忌太多,所以很难放开手脚纵横捭阖联系拓展深入渗透。
所以就使精彩纷呈的诸子百家处于一种不受待见的尴尬低位。
还有一些感悟和设想。
1、教学的侧重点方面。先秦诸子散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太久远了,有些字词的确切意义很难去考证。况且学生的积累又有限,很难理解文意。如果教师再一味地强调字词,类似于古文教学一样太注重文言知识积累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会肢解文章的内容。所以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解道上,当然理解文意是解道的一个必经途径。
2、教学方法方面:古文的教学方法无外乎诵读、讨论分析之类。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古文教学的万金油,所以变通就显得极其必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觉得对于极富哲理的先秦诸子散文比较适合的方法或许是“自学(了解大意)+分析(体悟道理)+联系(指导生活)”。让学生自己悟出文章中的道理或许对学生的影响会更深远一些,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因为只教过一遍,自己本身也是在熟悉、解读课文,和学生一起学习、摸索,所以还没有太多的尝试,这个方法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
3、对自身的一些思考。坦白地说,在教这个模块时,有些文章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喜欢是因为真的看得懂,能够品出其中味道。但有些文章自己真不怎么喜欢,不喜欢不是因为文章不好,我不敢妄评经典之作。只是可能是阅历有限或者思维局限,所以很难理解那么曲折、隐晦、甚至牵强的说理。自己都不太信服和认可,还要热情昂扬地去给学生阐述其中的道理,自然是隔了一层,到学生这里就隔得更多了。自己本身就一知半解,无论如何是底气不足的。那么,提高自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阅历是需要时间积淀,没办法速成,我现在能做的似乎就是开拓思维,多看多积累,以期能有好的效果。这话似乎有点空洞,但目前只能如此自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