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后望书》读后感

时间:2024-03-23 10:45:56
《后望书》读后感范文

《后望书》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望书》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后望书》读后感1

去年,朱幼棣在浦东干部管理学院讲课,因为听课的多是水利部门的干部,朱幼棣就避而不谈水利工程的得与失,只讲河流与文化。有学员质问朱幼棣:“你为什么反对南水北调工程?

全班一片寂静。

朱幼棣说:“你是看了《后望书》?书上写得明白,我只是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那你为什么反对西线工程,调水把西北建成粮仓,有什么不对?”

“那咱们算算账,看看用从长江调来的水种小麦合不合算。”朱幼棣说,“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静态投资3040亿元——实际上可能大大超出;工程使用寿命45年计算,每年实际耗资67.5亿元。即使四十多年后调水工程仍能使用,维修成本也很高。

“经济学投资回报通常按银行利率计算,以5%利率计算,1年为150亿元。这两项相加,调水实际费用为217.5亿元。这还没有算调水工程的管理成本,这个管理成本一年也需要5-6亿元。这个费用我们暂且忽略不计。”

朱幼棣扳着手指继续算下去,“按西线工程按设计,一年调水量为170亿立方米。这样算来,长江水调到黄河,每立方米成本1.28元。黄河水再流到千公里外的宁夏、内蒙、河套引灌区,加上损耗,每立方米水成本要达到1.5元。若加上提水等费用,实际每吨水成本超过2元。

还有小麦耗水系数,在华北降水多的地方,生产一公斤小麦只要几百公斤的水,而在西北,生产一公斤小麦就需要1立方米的水。

这样一算,这样高的水价,你种小麦种得起吗?”

提问的学员一言不发,默默坐下。

于是讲课继续进行。

  《后望书》读后感2

之前看过朱先生的《大国医改》,我认为每个人都值得一读,因为医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几乎人人都会和医药打交道,一生不吃药的人几乎没有。朱幼棣先生忧国忧民,说出了医药行业中的乱象,写的非常认真诚恳。医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生病的时候不关心,真正生病了就得倾家荡产把钱送给医院,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应该每个中国人人手一本,让老百姓了解真相。

如今灯下品读朱幼棣的《后望书》,那首“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的诗句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一味飞奔的脚步创造了暂时的财富,却割裂了历史,掩盖了愚蠢和谬误,扔掉了理智,忘记了思索,错过了精彩,在这片曾经留下千年辉煌长卷的国度上制造下了累累难以治愈的创伤,而《后望书》正是作者朱幼棣回望历史、反思过去。

把脉当今,在大量地实地调查取证后,为这些创伤绘制的历史地理图谱、写下的诊断书。

?一本好书自有其价值,就算不能直接影响上层的决策,也能多少提高阅读者的认知,而民众的整体认知提高了,这个民族的行事方式就势必会发生改变,后望,是为了前瞻,这几十年,我们的发展已经够快,是时候回头看一眼,反思一下了。《后望书》这本书的题名,是相对于“一切向前看”而言,以史为鉴,重新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和文化责任。文字有很强的时空驾驭力,同时能将浑厚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字字如锤,句句溅泪。有读者说,还未能完全看完,但决定要收藏这本书。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它沉重得让我步步惊心,它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我们去供奉。

  《后望书》读后感3

与《后望书》相遇,可谓机缘巧合。多少抱着一点看旅游资料的心态。但是从翻开第一页起,就注定这不会是一次轻松悠闲的阅读。

朱幼棣老师的叙述朴实流畅,但优美的`文字之下,涌动的是深切的悲哀和无奈。书中提到的地方,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或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生态环境的循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拥有深厚的人文渊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纪念传承的历史意义,但是这一切,有的已被贴上“曾经”的标签,有的也在消亡的路上渐行渐远。《城记》作者王军称其为啼血之作,实不为过,书中呈现的事实,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无法停止,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当局者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本该珍惜的东西,在挥动着以发展为名的利刃时,我们斩断的不仅是文化的血脉,更是支撑灵魂家园的自信。而回头望去,已是满目疮痍,如同喧闹过后的寂寥,在人心中侵蚀出无法愈合的空洞。

如作者所说,普通百姓,在那些所谓“重大决策”之中,从来没有发言权,但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至少应该有知情权。作为中国人,当然应该了解支撑起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和已经失去的一切,不因为无知而无视,因为了解而开始关注、珍惜和维护。“后望”却是我们自我拯救的开始。

  《后望书》读后感4

《后望书》大致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回望消失的古城和古建筑,同时摘取了一些颇具现代感的新建筑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现代“审美观”;一是写西北那些消失的古河流,和目前的缺水现状。

作者有诗人的情怀,因此在他行走在那些古城的遗迹上时,打通了古今的界限,唤醒了读者对那些消失的诗情画意的追忆。作者写黄河沿岸,潼关一线,蒲州、陕州、蒲津渡,思古之情郁郁葱葱,昔日繁华的市街、泛滥的诗情幻化成轻灵的文字跃然纸上。往事是美好的,现实是冷酷的。这些孕育了绚烂文化、生发了美好诗情的宝地,竟然成了一个不完善的水利工程的牺牲品,永远成为了回忆。作者在看见新建的鹳雀楼一节写到:“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而山河之伟,云烟之胜,风土之异,不殊于往古矣。”寥寥几笔,写尽了唏嘘,写尽了苍凉。

当然作者没有陷入纯私人化的个人感伤中,而是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从全局考虑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建议。针对拆古城建水电站的经济追求,作者说若将古城开发出来,旅游产生的利益远远要大于发电的利益。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作者说国内简直成了国外某些设计师奇异想法的试验场。同时说当代城市建筑的败笔,多与“虚高的视角和自大有关”,因为传统的亭台楼阁显得过于精致,无法体现某些人想要的气势和威风。

后望,不止是凭吊和纪念,还是给当代人一个鉴照,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的与历史与自然和谐?每个人都需后望。

《《后望书》读后感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